大吉影单|《五彩神箭》:藏地史诗的当下吟唱

《五彩神箭》2014年

编剧、导演:万玛才旦

 

01、三条线索 主流叙事 多重表达 

  《五彩神箭》讲述在一直保留射箭传统的青海尖扎地区,有两个世代友好的村落“拉隆”和“达莫”,两村之间年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射箭比赛,庆祝丰收、增进友谊。主人公扎东是拉隆村射箭世家的长子,也是村里射手的领军人物。然而,在最近两年的比赛中,扎东连续输给了达莫村的神射手尼玛,一再错失了象征神射手至高荣誉的“五彩神箭”。因此,扎东陷入了迷茫和苦恼,甚至对尼玛产生了怨恨,竭力阻扰妹妹德吉与尼玛的恋情……

  整体来看,这部电影的结构非常工整:以扎东和尼玛比赛射箭为核心叙事层,尼玛与扎东妹妹德吉的恋情,以及两个村子少年儿童比箭为次要叙事层,三条故事线构建出多层叙事结构,交织缠绕着向前推进。从中,既让观众感受双雄对决的悬念与张力;也能看到“罗密欧与朱丽叶”式的曲折爱情;还有武侠片中侠客由叛逆不驯到沉稳干练的传奇经历。

  影片由四次射箭比赛递进式展开。每一次不同的对决形式,在展现出“箭”拔弩张的压迫感的同时,也讲述了传统藏族射箭文化与现代射箭运动理念的交锋与交融。一如万玛导演其他的影片,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始终是以一种开放的、包容的姿态,不褒不贬,以一种客观、冷静的叙述,给观影者足够的空间去细细体悟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这部影片的配乐与万玛导演以往作品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,配乐叙事宏大并且贯穿了整部电影。万玛导演曾表示,希望在本片能够把射箭这种古老的藏区运动中,那种庄严的气氛体现出来。为此,特别邀请了曾为《赛德克巴莱》配乐的新加坡作曲家何国杰,雄浑大气的音乐配合着跌宕起伏的剧情,影片的叙事节奏更加流畅饱满。

 

02、两个桥段 熏箭讲箭 藏人爱箭

  藏族人民视弓箭为神物,人们把弓箭放在家中最显要的地方,不敢亵渎。影片中,除了以“祭箭”、“射箭比赛”等情节展现藏族人与“弓箭”之间亲密的关系,还通过“熏箭”和“讲箭”两个桥段,从寻常生活中,体现了藏族人对弓箭的尊重——

   “熏箭”:扎东在输掉开场那次比赛后,气急败坏地把自己的弓塞到了对手尼玛的手中。扎东的父亲得知后,非常生气。他认为,扎东输掉比赛并不丢脸,而将射手最宝贵的弓弃之不顾,却是亵渎了射手的称号和藏族人民安身立命的神器。当父亲将扎东的弓拿回家时,母亲好奇地问,“儿子的弓为何在你手上?”父亲则倾诉道:“没出息的家伙,输了连弓都不要了。好像是这把弓让他输了似的”。随后,老俩口就取了柏树枝,将弓好好地熏了一番,他们祈求这张被遗弃的弓,在经过这一番“洗礼”后,能继续佑护自己的儿子和家庭。

 

 

   “讲箭”。在祭箭过后,扎东的弟弟向父亲请教造箭技巧,父亲庄重地说道:“箭鞘要宽,那是日月运行的轨道;箭翎要直,否则容易受到风力影响;箭翼呈四列,这个很有讲究,是征服四方敌人的象征……箭翼要窄,宽了影响射程,也不好射中箭靶……”在亲切、细致的讲解中,新一代射手明白了尖扎造箭的技术诀窍,并由此感悟了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。透过少年尊崇的目光,我们也能感受到年轻藏民的那份荣耀与自信。藏族人民对弓的宝贵程度,在影片之外更是处处可见。

 

03、四个场景 文化传承 鲜活重生

  这部影片除了最显著的元素“弓箭”,还有好几个与之相关的经典场景,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和节奏,特殊的镜头运动,在日常而普通的生活中,完成了重塑和新生。对于藏地之外的观众来说,多是新鲜和好奇;而对于藏地的观众来讲,则是在亲切之余,更能体会到这些场景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传承。

1)五彩神箭

  “五彩神箭”到底和普通的弓箭有何不同呢?影片好几场激烈的射箭比赛中,五彩神箭安静而庄严地以特写示人:只见那箭杆的下方,缠有各种色彩的丝线,斑斓的花纹有着丰富的寓意——红色象征着热情和活力,黄色象征着富饶与高贵,黑色象征着力量与公平,蓝色象征着智慧和包容,绿色象征着希望与和平。结合尖扎的地理环境来看,“五彩神箭”更代表了“天空蓝、雪山白、黄河清、高原黄、土地黑、丹霞红”,所以五彩神箭又有“尖扎之魂”的美称。在当地人的心目中,代代传承的“五彩神箭”不仅是一场竞技之争的目标,更是这一方水土上族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。

2)羌姆舞

  “羌姆”是一种起源于宗教仪轨的寺院舞蹈,后在民间演变为兼具世俗生活化的舞蹈形式。“羌姆法会”在影片中是一个核心元素,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,为人物弧光提供了充足的场景和丰富的视觉体验。法会中最重要的环节是“羌姆舞”,所有箭法的精要都在羌姆舞的舞步当中,因此,扎东的父亲语重心长地教导, “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射箭手,你首先得成为一个出色的羌姆舞者”。于是,通过扎东从最初的心绪不宁而导致舞步紊乱,到决赛前夕经过反思、体悟而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月下独舞,我们看到了一名神射手技艺的成长和精神的皈依。

 

 

3)壁画

  扎东能体悟到射箭技艺的精髓,源自于古老岩洞里神秘的壁画,这组神奇的壁画记录了“神箭”的传说。在拍摄筹备期也给了万玛导演以重要的启示:“开始筹备电影《五彩神箭》。这几天在拍摄地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四处选景。昨天到昂拉的赛康寺看到古老壁画上的射箭场面,很惊喜,冥冥中也觉得这是一种天意。据说这些壁画有四百多年的历史,能够保留到现在,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的事。这里面一定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。”于是,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一度陷入灵魂黑夜的扎东,在决战前夕又一次独自去观看壁画,古老而神圣的画面令扎东在沉静中逐渐醒悟过来,最终,灵魂经受了洗涤,精神得到了升华。

 

 

4)果馍切和拉伊歌会

  不论是射箭比赛还是庄严的祭祀仪式,影片中大多数情节,在紧张刺激中进行,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对抗和威严。但是,当故事里的女性们出现时,温柔、慈悲和令人感到祥和的安静,缓冲了影片的张力。比如家中的两代女性,婆媳、妯娌们相聚在一起制作果馍切的场景,两位女孩在一边学习着做法,一边和阿妈述说自己的情感。果馍切是藏族的一种传统面食,做法讲究,饮食文化的传承在女性的情感世界里,显得十分温馨而自然。再比如,拉伊歌会上德吉和嫂子在柔和的灯光下,翩翩起舞,但没有人知道,此时德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,一边是爱慕的恋人,一边是亲哥哥,她渴望坚持自由的恋爱,但又不希望亲人的情感受到伤害。这就是藏地的女性们,她们安静平和但也有烦心事,她们温柔宽广却也有彷徨,但相比男性成长的外化,女性角色则更多体现在内心。

 

04、两种声音 精神家园 不变的心

  一直以来,万玛导演及其作品都被视为最能代表藏地,但同时也因此被藏地反观、审视着。作品里的元素、观念甚至主题内涵,都在本土产生过些许“摩擦”:比如“红气球”与佛像版本的《气球》海报、比如《撞死了一只羊》里眼波流转的老板娘、比如《塔洛》里传唱推广的藏族情歌……这些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的细节元素,在藏地曾受到争议,不仅如此,观影后的反馈,有时也让人“哭笑不得”——

  在拍《寻找智美更登》时,万玛导演曾带剧组去藏地的一个师范学院交流,一个学生好奇地问他:“老师,你怎么不拍一个武打片?你可以拍类似于《莲花争霸》或者《黄飞鸿》。”再比如,在《撞死了一只羊》的某次映后,有藏族观众真诚而直接地发问:“导演,我上次看《塔洛》也没看懂,这次也没看懂,你什么时候能拍出一个我能看懂的?”而当万玛导演回到家乡时,还有人悄悄向他表达:“看你的电影搞得我们很尴尬。”

  这种回到本土“水土不服”的反应,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,而影评人王小鲁对此现象曾发表看法,觉得这很正常:“就像你把贾樟柯的电影给汾阳人看,汾阳人也会更喜欢看《魔戒》,这是同一个道理。”的确,藏族观众本身就生活在深厚的神话叙事传统中,他们喜欢《魔戒》,喜欢《变形金刚》、喜欢“唐僧喇嘛”(《西游记》),但有时候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部电影光是不说话,开车都能开十几分钟。

  如果不算上还未上映的新片《雪豹》,万玛导演的七部电影作品里,最受藏地观众欢迎、让他们最直接表达出“好看”的,就是这部叫做《五彩神箭》的电影。尽管这部电影在万玛导演的作品里没那么大“名声”,并且在藏地之外的观众心中,被视为“命题作文”、“一次商业化尝试”、“最不像万玛才旦风格的作品”,但它依然获得了藏地观众的喜爱。

 

 

  为什么《五彩神箭》受到藏地观众如此的喜爱?万玛导演的“老搭档”德格才让(导演、录音师)谈道:“藏地观众喜欢,是因为终于听到有音乐了,而且画面也不是长镜头了,帅哥很帅,美女很漂亮。老百姓就说这个看懂了,又好看,这个才像个电影。”除此之外,它通过对藏地真实故事的通俗表述,勾连起丰富的藏族历史、人文和传说,相比万玛导演的其他影像作品,这部电影似乎更接近他的文本小说。

  生活在雪域高原神秘土地上的民族,依赖着这片坚实大地隐忍的生活。与平原相比,寒烈的气候、缺氧的环境使人更笃定依靠大地求生活的信念,更坚定对土地的敬畏;同时对土地皈依也象征着对民族传统的回归。浮躁的现代社会,种种诱惑骚动着不安的心灵,年轻人也面临着诸多选择,是游移在现代的感官享受之中,还是回归到民族传统?想必答案是新一代的藏族青年延续传统回归传统。

  《五彩神箭》在冲突中鲜明地表现了对藏族文化的敬畏,作为羌姆舞领舞者的扎东,无疑是这种传统文化的化身。通过人物内心的成长,我们看到了曾照亮无数先人的文明之光冉冉升起,生生不息地闪耀在藏民心中。这种回归,正是对古老乡愁的重拾。火种不灭,文化不灭,故乡永恒。

 

 

☆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,请于下方留言框,写下您的联系方式及合作需求
☆ 如果您有想要递交的剧本作品,请将剧本以邮件附件方式送给我们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CAPTCHAis initial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