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吉影单|《豆满江》:一条大河两岸阔

创作缘起

它是界定两国国界的一条江,两岸生相活着的,是相同的一个民族,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。它是导演张律一生中最想完成的一部作品,以至于当这部电影上映时,张律曾感言:“有点儿不想拍电影了……想拍的已经拍完了……”它负载着时代的洪流起伏跌宕,它以微观视角记录特殊年代,它就是联结朝鲜族裔的一条特殊的河流,也是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获奖影片——《豆满江》。

在拍完处女作《11岁》之后,张律导演就萌发了要拍《豆满江》的念头,但很怪,一直就没能拍成。当时他住北京,父母健在,所以他每年都回延边,回去的话就能看到、听到那些逃难者的故事,逐渐就构思出《豆满江》的故事。影片秉持着张律导演特有的风格,没有太多的言语,也没有过多的描述,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。因此,这部承载着如何面对灾难的重大主题的影片,却摒弃了宏大叙事,反而从两名少年的友情着手,牵引着我们走进生活在延边村落的一个普通朝鲜族家庭,透过祖孙三人收留、救助逃难者的日常琐碎,感受到《豆满江》的暗流涌动、时代波澜。

 

故事背景

 

在一个特殊的年代,豆满江对岸爆发了空前的大饥荒。为摆脱饥饿的威胁,很多朝鲜人偷渡到延边地区,寻找食物,以谋生路。“豆满江”是延边地区的一条中朝边界线,我国又称之为图们江。两岸民众在语言、文化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正是基于这种割不断的联系,当面对大批因饥饿偷渡入境、前来投奔的逃荒者,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人,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做着艰难抉择……

 

 

人物剧情

 

朝鲜族少年昌浩,与年迈的爷爷和哑巴姐姐顺姬生活在一起,日子过得平静而简单。但没想到,从豆满江对岸而来的“逃荒者”们,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,改变了昌浩和姐姐的命运……一个偶然的机会,昌浩认识了为获得食物从对岸涉险而来的郑真,两名纯真的少年因为足球、集邮等彼此共同的爱好渐渐成为好友。然而,随着“逃荒者”的偷窃等不法行为对村子里的日常生活不断造成困扰,这些“不速之客”与本地村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加剧。

 

 

昌浩一家好心收留一名男子,然而,这名“逃荒者”却趁爷爷和昌浩不在家,强暴了姐姐顺姬……由此,昌浩开始仇视所有外来者,并决心报复!他首先想到的,就是带着小伙伴们群殴了朋友郑真……郑真忍受着昌浩们的殴打,却坚守着他们之间来之不易的友谊。他为了实现与昌浩订下的足球比赛之约,冒着被捕的风险重新出现在了昌浩居住的村子里。但没想到是,因为其他小伙伴的告密,郑真要被警方带走了。目睹一切的昌浩央求放人无果,万分痛苦的他,爬上屋顶纵身一跃……

 

印象一:人性的复杂

 

 农夫与蛇。

《豆满江》里的那段强暴剧情,男子因为饥饿逃离了家乡,被善良的昌浩一家接纳。当吃饱饭后,听到电视里传来了他们领袖的声音,他觉得所谓的自尊受到了侵犯,便把魔爪伸向了刚刚帮助他的哑女顺姬……这不仅是一个“农夫与蛇”的故事,更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:受害者在一定环境的刺激、压迫下,也会变身施暴者,把灾难带给更弱小者;披了狼皮的羔羊也能变成恶狼,吞噬同类。这就带出一个很现实的思考:这样的人、这样的事,是否值得我们去帮助?

 

 

 一诺千金。

让我们把视线,再聚焦到同样是逃北者的少年郑真身上。他因昌浩及其家人的一饭之恩,答应加入昌浩的球队,帮助他们赢取与邻村的比赛。之后,尽管种种误解,被昌浩与伙伴们敌对仇视,甚至殴打。但是,到了比赛那天,郑真还是信守诺言,冒着风险来到了比赛场地,最终被人告发而被警方带走……在这位少年的身上,让人看到了闪烁的人性之光。

 原来的我。

相对这些外来者的“原住民”,昌浩一家以及其他村民们。他们出于同情,偷偷接纳逃北者,然而,当有些逃北者偷盗村民财物扰乱村里治安时,他们又毫不迟疑的施以暴力还击。最典型的就是昌浩。起初,面对伙伴们不同声音的争论,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:为郑真提供食物。在随后的交往中,因为共同的爱好,他俩又惺惺相惜。然而,当昌浩知道自己最亲爱的姐姐顺姬,被借住家里的逃荒者强暴后,开始仇视所有外来者,包括被自己视为朋友的郑真。当昌浩手握棍棒,和伙伴们来到郑真的面前,郑真还没意识到异常,还跟身边人介绍道:“这是我朋友昌浩……”话未落音,昌浩的棍棒便落在他的身上……

 

 

二人的友谊就此破裂了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在影片的最后,当郑真被警方带走的时刻,内心不安的昌浩穿过人群独自来到附近的废屋,悄悄爬上屋顶,朝警察大吼放人!但是,谁又会在乎一名少年幼稚的呐喊呢?面对郑真渐去渐远的背影,孤立无助的昌浩愤然跃下,没有人知道他从屋檐跳下的一瞬间,心里在想什么……是愤怒、伤心,还是急于自证清白的压力?但这些都不重要了,我们只需记得少年间的那份纯洁的友谊,以及对待这份友谊所表现出的人格与尊严。

 

印象二:饥荒的残酷

在《豆满江》里,导演没用一帧镜头去展现饿殍遍野的场面,更没着力渲染饥饿的状态,但处处闪现的细节却又无时不在让我们感受到饥荒的残酷。一个长达两分多钟的长镜头作为开场,结冰的江面与远处的群山巍然不动,只有狂风在耳边呼啸。在冷色调的加持下,这里犹如一片没有生命的土地,只有无以言说的冷清和压抑——直到影片结束,这种情绪都将盘旋在你的脑中,久久不能释怀。

在随后剧情的推进中,不时出现的“习以为常”则加深了这种情绪:

 片段一:戍边战士冷静而娴熟地,将横陈在豆满江上被冻饿而死的逃荒者尸体拖上岸;

 片段二:某个孩子因饥饿在走路过程中突然死掉,而其他孩子对此视若无睹,继续前行;

 

 

片段三:当姐姐顺姬为郑真弟弟准备好一份食物,让他带回去时,郑真淡淡地说:“我弟弟已经死了。”他的平静与顺姬、昌浩姐弟的震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这些日常片段在不动声色中,爆发出一种无可比拟的悲剧张力,带给观众更深更持久的震撼。也让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,现在我们所身处的稳定、安逸生活的来之不易。

 

善善恶恶,是是非非,善中有恶,是中有非,共同组成了这场饥荒背景下混沌的人间。张律导演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善恶进行批判,他带领着我们用客观的视角审视复杂的人性,使影片的思想深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片。

 

在接受韩国记者采访时,张律导演严肃地说,他拍摄到那个村庄里实际上,没有任何人主动举报过逃荒者(发生事故而被警察调查的情况除外)。因此,在影片的最后,导演运用超现实的手法:在豆满江上设计了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梁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踏上这座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桥,在镜头的注视下一步步迈向彼岸……

 

 

☆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,请于下方留言框,写下您的联系方式及合作需求
☆ 如果您有想要递交的剧本作品,请将剧本以邮件附件方式送给我们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CAPTCHAis initialing...